成功收购半导体设备商MueTec,天准科技以核心技术加速布局产业智能
壹点网| 2021-06-06 11:52:52

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之一,专业从事工业视觉业务的天准科技正在迎来新的发展阶段。2020年,公司营收接近10亿元;今年5月,公司完成对德国半导体检测设备公司的收购,正式切入半导体领域。

天准科技董事长徐一华近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半导体会成为天准最高端的业务板块,提高整个公司的技术壁垒。公司近期还将战略升级至3.0,将业务定位在“工业视觉”基础上增加了四个字——“产业智能”。徐一华表示,天准会在成为全球工业视觉领导者的道路上乘胜追击,同时,“怎么从营收规模10亿变到100亿,我们还想要更大的未来”。

● 中国证券报记者 杨洁

切入半导体 塑造长板

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为什么想要进入半导体检测领域?作为科创板首单海外并购,请您介绍一下收购的具体过程和主要目的?

徐一华:公司从2005年创立开始,就一直以视觉技术为业务核心,为工业制造业领域提供各种各样的测量装备、缺陷检测装备以及制程装备。半导体行业是机器视觉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从五年前我们就开始关注半导体产业链,寻找可以用到天准视觉核心技术的机会。

我们把半导体整个产业链捋了一遍发现,半导体后道封测这块,主力设备已经接近国产化,天准发挥的余地不大;半导体前道也就是晶圆检测设备,技术难度非常高,这是业内认为光刻机之外第二难的设备,市场集中度也已经很高,前三大厂商几乎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而国内几乎是空白。我们自己也挺犹豫,想做又说实话有点不太敢做。

这时,我们看到了德国MueTec,也就是我们后来收购的公司,体量比较小,2020年收入大约7732万元人民币,但它在这个领域耕耘了30年了,有很好的技术基础,产品线也很完整,英飞凌、恩智浦、台积电等都是它的客户,但在经营上,管理团队一直受限于没有资金投入以及产品成本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并购其实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如果晚两个月去谈,可能根本没机会,当时,已经有另外一家德国公司报过价且在做尽调了,我们提高了报价,最终以1819万欧元价格拿下,并承接对方200万欧元的债权。我们觉得还是很合适的。

中国证券报记者:收购MueTec是否只是公司在半导体领域开拓的第一步?后续还有哪些部署?这一领域的技术可以跟公司其他业务线产生什么协同?

徐一华:我们已经成立了半导体事业部,目前30多人,MueTec就属于我们半导体事业部的一部分。半导体事业部要做三件事,第一,加大产品在全球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的推广力度,我们已经跟大陆的芯片客户初步沟通;第二,对现有产品进行升级,拔高它的工艺节点,同时更契合中国市场需要,降本增效;第三,进一步完善产品线。

半导体可能不会是我们规模最大的业务线,但会是我们最高端的板块,能够提高整个天准科技的技术高度,巩固天准的技术壁垒。这非常重要。如果你做的都是大路货,最后大家就会拼成本、拼运营,当然我们也可以拼,我们也不怕。但是天准科技是技术公司,技术要成为天准的最长板,要成为我们最强的地方,这是我们的经营理念。

升级公司战略 瞄向产业智能

中国证券报记者:消费电子在公司营收占比一直很高,2020年公司的第一大客户也是消费电子领域重要公司销售金额占比为64.39%,如何减小对单一领域的依赖?

徐一华:这种状况很快就会改变,我们过去一直在进行多元化的布局和积累,会逐步看到成效。比如从2018年开始,我们在新能源光伏领域推出光伏硅片检测分选设备,销售非常好;另外,PCB板块,我们研发了LDI PCB激光直写成像设备,得到客户一致认可,截至目前已累计签单5572万元。

我们的工业视觉装备,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一类是精密测量装备,也就是尺寸检测,这是天准从成立开始就做的业务,到今天为止依然是我们最大的一块业务,主要应用在消费电子行业,但这一块我们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我们之后的重点会是缺陷检测装备、制程装备,视觉是里面的核心技术,但我们不会局限于视觉。

中国证券报记者:为什么要增加新的战略定位“产业智能”?公司在这方面有什么规划?

徐一华:天准创立时主要就做一款产品,用视觉技术做精密测量,这是我们的战略1.0时代,但这个行业太小了,市场本身只有5亿元,我们做到1亿元。一不小心踩到这么一个小坑里面,很痛苦,怎么跳出来?于是我们推进了战略2.0,把视觉技术用在高端制造生产线上,很幸运,我们搭上了智能手机普及的浪潮,营收从1亿元扩大到去年接近10亿元。如何能从10亿元再变成100亿元,必须要理理思路,重新规划我们的道路,再次出发。

天准在工业视觉上还要继续乘胜追击,但我们还想要更大的未来,我们把天准未来5年乃至10年的发展方向定义成“产业智能”。

在产业智能领域,我们真正已经有布局的是两个方向,一是智能工厂,从2016年我们就开始做,原来叫“智能制造系统”。这几年特别是疫情之后,我们感受非常明显,以前是我们去推着客户去做智能化,现在是客户推着我们,智能工厂改造的行业空间无比大。

第二是智能网联,这是产业智能里非常大的一个场景,这方面我们也有基础,是在2018年我们与菜鸟合作无人物流车的业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人物流服务目前为止可能商业模式并没有跑通,我们会不断去探索相关的东西,比如车路协同。

交付压力增大 确保供应链安全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期很多供应链原材料,包括芯片在内零部件缺货涨价,对公司业务有没有造成影响?

徐一华:这可能对所有行业所有企业或多或少都有影响。芯片本身在我们的成本结构里面,不是最主要的,而且公司主要芯片供应都锁定得很好,主要影响是交期。一方面需求在不断上来,另一方面延长交付压力加大,这是真实的挑战。

我们比较重视供应链管理。所有供应链基本上都设置多家供应商,基本不存在独家供应商的情况。这两年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推进国产化,并且我要求国产化供应也要搞两家以上,以确保供应链安全。

中国证券报记者:天准科技是科创板首批上市的25家企业之一,关注度很高,但现在公司股价仅略高于发行价25.5元/股是否受到二级市场压力?

徐一华:要说没有吗?还真有点。以前没上市的时候,评价标准很多,上市之后其他标准都不存在了,就变成一个赤裸裸的数字——市值,这确实是一套压力机制,但是我们觉得还好,我们还是更相信公司自身经营和持续发展的价值。我们内部对公司这几年的经营还比较满意,很多部署也都在持续开花结果,对于未来我们还是有信心的。

本文经中国证券报授权转载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