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模式
中国贸易经济网| 2016-03-18 17:05:41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曙目的巨大成就,可说是近一百多年来全球经济的最重要的事件。全球一百多个国家中,摆脱贫困成为富裕的只是极少数,大部分还不得不经受贫困之苦。而中国在不长的30多年中,从人均GDP排全球末位上升到中高收入水平,已经面目全非,名符其实地成为“新中国”。因此中国模式能不能在其他国家推广,是一个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但是我认为中国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未必具有普遍意义。而且这条道路能不能走到底,最终成为发达国家,还是一个未知数。

中国发展成功的起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破除迷信,接着又有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从此全国进入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道路。在此之前是十年浩劫的文化革命。如果没有浩劫的文革,中国人民未必能够幡然觉醒,认识到封闭和迷信的错误,毅然决然走上改革开放之路。从更远的历史回顾来看,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来,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唯一的一段和平建设时期。过去不是各国列强欺侮中国,就是中国不争气,自己人斗自己人。中国人积郁了一个多世纪的建设热情,至此有了表现的机会,因而迸发出空前高涨的劳动热情。这一段历史不但在中国历史中是罕见的,在世界的历史中也难得发生。所以想要别的国家模仿中国的做法,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

中国30多年的高增长还有一系列的偶然因素促成,也不是别的国家能够模仿的。中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国家集中掌握大量资源。如果领导人错误滥用资源,就会造成国家的灾难。相反,如果领导人恢复理智,合理安排资源,就能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条件不是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所能够做到的。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场虽然也能够完成,但是耗费时间极长。试比较印度和中国在电力和交通方面的建设,就能明显地得出结论。电力和交通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印度(以及埃及、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缺电、缺交通已经几十年。新德里的高档宾馆都要有自备发电机,以应付没有预告的供电中断。而中国从来没有缺电、缺交通。

区别在于,这是国家兴办还是市场中的私人兴办。基础设施从顺利建成到投入使用,牵涉到征地、收费等大量交易费用。印度人用电不缴费,坐火车不买票,已经成了习惯。要一个个地说服缴费、买票,要花费巨大的交易费用,靠市场是很难成功的。在这些民主国家里,政府的命运掌握在百姓手里,怎么敢对百姓发威?而在中国,从来没有用电不缴费、坐火车不买票的事。在公路建设方面,中国也远远走在前面。2014年中国就有12万公里的高速公路,而印度只有区区几百公里。如果大型超市和购物中心也算基础设施的话,印度也非常落后。那里的商业主要靠小商铺和摊贩。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有数不清的超市,甚至在村镇超市也不少见。超市靠信用立足,明码标价,没有讨价还价,解除了买方怕上当受骗的心理负担,使得交易容易成功,极大地节约了交易费用。超市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商业面貌。可是印度还在摸索之中。

为什么在中国,政府能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别的国家不行?原因很简单,中国政府有钱。一般的民主国家政府都是穷的,往往还欠了大量外债。根本没有力量从事非常花钱的电力、道路等的建设。那么中国政府的钱从哪里来的呢?这就要看国民收入的分配了。从经济学我们知道,全国人民创造的财富GDP分配给了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即劳动、资本、资源(主要是土地,其次是矿山)。其中劳动所得就是工资,全部归了个人。资本所得就是利息和利润。中国的情况是,存在国家资本(国企)和私人资本(民企)。国家的资本所的归了国家。在别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里,资本所得也全都归了百姓,而在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归了国家。最后,资源所得几乎全部归了国家,因为土地和矿山是属于国家的。所以中国国家得到的分配远高于其他国家。这就是中国政府特别有钱的原因。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