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楠:我国水电水利宣传亟须正本清源
中国贸易经济网| 2016-07-12 17:46:59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当中,到底什么是“有利于”生态文明的,什么是“有悖于”的,认识却并不统一,甚至在某些领域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如果对一些原则性、关键性问题不予以科学剖析并及时澄清,可能会导致一些事关国计民生和长治久安的重大工程因为认识不统一而被搁浅,甚至被彻底否定,不仅贻误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宝贵机遇,也最终会导致始料未及的生态环境被破坏。

需要强调的是,“生态文明”的对立面不只是“生态野蛮”——不计环境后果、只顾眼前利益的掠夺性开发,还有“生态愚昧”——将人和自然完全对立、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人类啥也别做”。建设生态文明,我们既要制止“生态野蛮”的开发行为,更要防止走入“生态愚昧”的认识误区。而在如何认识、评价水电水利工程建设上,“生态愚昧”问题在国内尤为突出。近十多年来,一些无视历史事实和科学事实的“水电妖魔化舆论”在社会上甚嚣尘上,水电工程也几乎成了“破坏生态环境”的代名词,特别是2016年初习总书记做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之后,《长江一甲子都干了啥》《长江干支流被水电站切成上万段“香肠”》等文章再次对水电建设口诛笔伐,甚至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揭示水库大坝的“破坏生态之罪”。

那么,以三峡、南水北调为代表的水电水利工程到底是“破坏”还是“保护”了长江母亲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不需要大力发展水电水利,如果对这些关键问题不给予科学回答,就难以真正贯彻习总书记“共抓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要求。

一、“保护生态环境”不等于“人类啥也不要动、完全听命于自然”

“保护生态环境”必然涉及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话题,即“如何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最近,关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段话非常流行,也是很多反水电观点(比如“保持河流原貌”“给子孙留一条生态江”等)的思想根源,即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所阐述的“自然的报复”——“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着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反水电人士以恩格斯这段话为依据强调“马克思不是反生态的思想家”。

2016年5月17日,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是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是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尤为重要。因为,如果仅以“自然的报复”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并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话,就很容易走入“生态愚昧”认识误区——“要保护生态环境,就要保护江河湖泊的原貌,人类最好啥也不做”,因为“暂时的胜利”总会得到“自然的报复”且“最终得不偿失”。

然而,“自然的报复”并非全面、准确、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思主义不仅强调了“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同时更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不同,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不能断章取义。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建设生态文明,不能背离“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尤其是在我国水电发展问题上。“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多层次、多物种的复杂系统(《辞海》定义是“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且不同层次之间、不同种群之间的需求往往存在矛盾和冲突。比如,让人无法忍受的恶臭垃圾场,却是老鼠苍蝇之类种群的理想生存环境,那么“保护生态”到底是该“以人为本”,还是“以老鼠苍蝇为本”呢?以谁为本,就决定了恶臭垃圾场该不该处理。这个例子所揭示的问题,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存在,拦河筑坝、修路盖楼、挖地种粮、采煤采油等等,都必然要改变自然界的原貌,而衡量这种改变对生态环境是利还是弊,关键在“以谁为本”。如果泛泛而谈“保护生态”,就会陷入“到底该保护谁”的矛盾混乱中。

正因如此,2014年我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第一条不再提“保护生态”,而是改为“生态文明”,因为文明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且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习总书记特别强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尽管中央方针很明确,但不可思议的是,兴利除害、保护人民群众免受洪旱灾害威胁、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的水电工程,却在所有能源活动中“脱颖而出”,一直背负着“破坏生态”“为金山银山牺牲绿水青山”的恶名。甚至就在眼下南方多省份汛情告急、数千万百姓正身陷洪灾威胁之时,《长江干支流被水电站切成上万段“香肠”》还在无视水库大坝拦蓄洪水的重要作用,指责“水电开发把长江搞成了肠梗阻,影响了某些鱼的产卵”,建议“应摆脱坝锁江河困局,让长江干支流重新欢快奔腾”。难道是认为当前已泛滥成灾的大洪水还不够“欢快奔腾”吗?!

人与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缩影。今年抗洪抢险的严峻形势再次提醒我们:防洪减灾任重道远,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不能以“生态”名义在关注“鱼、树、草”的时候忘记了“以人为本”。

二、发达国家的良好生态环境正是得益于水电水利的充分发展

1 水库大坝的最重要作用不是发电,而是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难题——天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早在1977年,联合国就向全世界发出严重警告:水资源短缺不久将成为一个比石油危机更可怕的社会危机,因为水资源没有任何物质可以替代。目前世界20%的人生活在缺水地区,预计到2025年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将增加至48个,涉及全球30亿人口。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不能靠天吃饭,必须有工程措施来满足需求。目前除了修建水库大坝,人类还没有其他手段解决天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矛盾。即使不利用水库进行发电,也必须建设足够的蓄水水库(把丰水期造成灾害的洪水储存起来,变成枯水期的宝贵资源),而水力发电只是水库建设的副产品,因为大型水库在蓄积水资源的同时也积蓄了大量的势能,在放水过程中若不把这些能量用来发电,就会对水库设施和下游边坡造成巨大伤害。因此,任何大型的水资源调控水库就一定是大型水电站,水电开发和水资源调控密不可分,单从发展清洁能源的角度来认识水电并不全面。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型水电站都是同时解决水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很多情况下前者比后者更重要。

2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水电和水资源开发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生态环境也越好。水资源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库蓄水能力和水电开发程度代表人类对河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矛盾的控制能力,不仅不存在什么“国际警戒线”,反而是开发程度越高越好,因为这种“开发”是“储备”水资源,而不是“消耗和使用”。

2007年联合国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除极个别特例外(以色列和赞比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几乎都与该国的水库蓄水能力、水电开发程度成正比。具体表现为:发达国家的人均库容和水电开发程度普遍都比较高,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均库容和水电开发程度普遍都比较低。目前,世界人均库容为580立方米,发达国家平均高达3184立方米,而发展中国家平均仅为500多立方米;世界水电开发程度平均为35%,发达国家平均在70%以上(日本、法国、英国、瑞士、意大利、挪威等水电开发程度高达90%以上,美国达80%以上),而非洲地区水电开发程度还不足8%,我国和印度分别为39%和20%。目前世界上有65个国家的水电占其全部电力比重50%以上,其中24个国家占90%以上。

随着气候变暖问题加剧,水资源时空分布将更易出现异常变化。自2004年起,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就不断呼吁“投资蓄水设施就是投资绿色经济”“发达国家已拥有很多基础设施及大坝,在保障水安全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蓄水设施建设方面已有良好的基础;而发展中国家限于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因素,水库大坝基础设施还远远不足以提供所需的能源及水资源,以支撑其经济发展,因此建设新坝仍是当务之急”。

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正是体现在其超强的水库蓄水能力上。多瑙河、莱茵河、哥伦比亚河、密西西比河等欧美著名大江大河,都进行了梯级水电的充分开发,江河生态环境不仅未因被截断成“一节节香肠”而破坏,反而是世界公认的风景胜地。在瑞士,不论河流大小和落差高低都千方百计地加以利用,通过沿山修建的长隧道和管道,将高山溪流分散的水能资源,集中到一个水库后充分利用。在美国,大江大河的水电早在二战后就基本开发完毕,目前对小河流发电特别重视。

3 欧美国家从来没有进入“拆坝时代”,反而在不断巩固、加强大坝的建设。建坝历史已有100多年、拥有约8.7万座大坝、2500个水电工程(其中543座以发电为主)的美国是最好例证:2002—2012年间共拆掉了400多座小型水坝,在水坝总量中占比不足0.5%,在水电装机总量中仅占1.5%;90%以上被拆的水坝都是高度不到6米、建在小支流或溪沟上的年代已久、已丧失功能的废弃坝(比如早年为纺织、矿业供水的坝,因产业转移或停工而废弃),而大江大河上的大坝没有一座被拆除!此外,美国在拆老旧废弃小坝的同时,还在建设新的大坝。近10年来美国兴建了50多座超过15米高的大坝(最高为加州193米的Seven Oaks大坝),数量远高于同期被拆掉的大坝。所以美国水库的蓄水能力和发电能力,不仅从未降低过,还略有增加。美国大坝协会主席Michael Rogers指出,“只有修建水库大坝,经济才能向前发展,水库大坝在防洪、供水、灌溉、航运、发电、旅游生态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人民每天都在享受大坝的‘红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最壮丽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也是水电站密集分布的所在地,美丽风景和清洁水电一直和谐共存。当水电站在2007年达到原定50年的服役期后,又获得了新的运行许可证,有效期仍为50年。当我国媒体在热炒“为子孙留一条生态江”的时候,以尼亚加拉为代表的水电站却在延期使用和升级改造。如果水电真的“破坏生态”,美国完全可以在其服役到期后彻底拆除,可为什么不呢?

三、加快水电建设、提高蓄水能力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当务之急

1 水资源短缺、洪旱灾害频发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严重制约,建设蓄水水库才是根本解决之道。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建设生态文明须首先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和水情。人均水资源短缺、天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在我国尤其严重:

● 我国目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我国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目前正常年份缺水量达500多亿立方米,2/3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每年因缺水造成粮食减产的损失约500亿元,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麦肯锡咨询公司预计,2030年中国人口达到16亿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700立方米,处于国际公认的“贫水警戒线”以下。

●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且与人口、耕地和生产力布局极不匹配。长江流域以北的国土面积占全国64%、人口占46%、耕地占60%、GDP占44%,而水资源仅占19%;其中,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是水资源最紧缺地区,耕地、人口和GDP均占全国的1/3左右,而水资源却仅占7%。

● 我国年内降水量分配极不均匀,水资源量中大约2/3是洪水径流量。受季风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汛期4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70%(其中海河、黄河部分地区超过了80%、西北部分地区可达90%),极容易形成春旱夏涝、江河的汛期洪水和非汛期枯水,正如当前安徽、湖北、江西等地持续暴雨造成的洪灾。

保障水资源安全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当务之急。尽管我国实施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但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洪旱灾害频发的问题,最关键的措施就是尽快兴建一批蓄水调控工程,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可利用水资源的总量。

美国和我国的国土面积、耕地面积及天然水资源总量都差不多,但是“蓄存天落水”的能力却远远高于我国。美国人均库容高达4245立方米,是我国人均库容的6倍!密苏里河、科罗拉多河梯级电站开发形成的有效库容分别高达河流年径流量的1倍、2倍以上(大大高于我国的长江、金沙江)。正因有了充足的水库库容和调蓄能力,美国能吸纳更大的洪水、抵御更严重的干旱。美国胡佛水坝基本不泄洪,密西西比河可建29级闸坝,自如地利用水资源,而我国长江三峡每年都要泄洪多次,在洪水期还要疲于奔命地把洪水排到海里。

所以,加快我国水电建设、提高蓄水能力绝不仅仅是清洁电力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防洪减灾和保障水资源安全的迫切需要。

2 科学的水电开发本身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兼得的生态工程,对我国江河保护贡献卓著。抛开水电替代煤电(减少大气污染排放)、水电替代薪柴(减少森林乱砍滥伐)等环境效益不说,单就某些“环保人士”特别强调的“维护河流生命和健康”而言,科学的水电开发本身就是成效显著的生态保护工程。这里仅以黄河、珠江为例说明。人们应该认真思考,假如没有这些水电工程实施生态调度,这些河流的生命还有没有、生态会是什么样:

● 自1999年小浪底工程建成后,黄河再没出现过断流。20世纪80—9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黄河频频断流,到1997年已严重到全年断流226天、长达600多公里,引发了河床不断抬升、河道严重萎缩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小浪底工程通过上游水库联合调度,保证河流基本生态流量,有效恢复了中下游河道及河口湿地的生态;同时针对黄河河槽的泥沙淤积问题,通过水库调水调沙,有效提高了黄河下游河道的行洪能力,大大减轻了洪灾和凌汛灾害。

● 珠江压咸补淡,成功抵御咸潮对珠三角地区的入侵。珠江流域特别是河口三角洲地区用水量持续增长,河口径流量逐年减少,导致咸潮上溯日益频繁和严重。2005年珠江流域启动第一次大规模长距离压咸补淡应急调水,从珠江上游8座水库增调水量8.43亿立方米,利用河道储蓄淡水4500万立方米,使珠三角及澳门特区近两个月的饮用水得到保障,河网地区2.3亿立方米的水体得以置换,大大改善了水环境。

类似上述以生态保护为目标,实施科学合理调度、修复河流生态、维护河流健康的水电案例不胜枚举。相比之下,由于缺少调蓄水库,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的两岸已出现了严重的荒漠化,并呈继续扩大之势;怒江水电开发在搁置了十几年之后,沿岸植被破坏非常严重,生态环境不仅没有变好,反而在恶化。

四、结语

1 我国水电水利宣传亟须正本清源。近十多年来,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一再呼吁“水电开发对世界可持续发展有不可替代作用”的时候,国内却不断掀起“妖魔化水电”的舆论高潮,各种以偏概全、黑白颠倒的欺骗性宣传在社会上大行其道,致使我国公众包括很多高级知识分子、政府官员对水电大坝的认识至今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上,也严重干扰了国家决策。如果不及时正本清源,继续放任“妖魔化水电”舆论泛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2 依靠“改革+创新”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共抓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要用改革和创新来保护长江生态”,而不是“人类啥也别做,让长江在洪水期肆意奔流、在枯水期任其干涸”来保护长江生态。

依靠“改革+创新”保护生态环境,发达国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欧洲国家对莱茵河的综合治理,已让莱茵河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到了二战前的水平,但在治理过程中并未拆掉任何一座水电大坝,而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水电大坝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瑞典百年工业化发展的初期也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后来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环保逐步发展起来。但今天举世公认的良好生态环境不是靠“人们什么都别做,保持江河原生态”获得的,而是依靠科技创新(其水力发电、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开发一直国际领先),正如前总理环保顾问斯蒂芬所言,“以科技来解决问题是我们百年来的传统”。

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保护“绿水青山”的根本举措。建设生态文明,我国水电水利工程的大力发展不容耽搁,对于工程本身存在的技术或管理问题,都需要,且能够依靠“改革+创新”来破解,而不是“为了绿色、不许发展”。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