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监管部门的人才危机则非常严峻。
案例:一位离职行长的内心独白
我叫韩栋,是一名工作多年的支行行长,在外人看来,我有期盼已久的高薪,前途一片光明,但事实却并非如大家所想,因为我马上就要“从头开始”了。
是的,我离职了。
回顾过去的工作经历,我还是很自豪的。在金融业摸爬滚打已经 12年,6 年之前,我先后服务于证券和保险行业;6 年之后,我调整了职业方向,并先后进入了 3 家银行,这 3家银行中既有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也有大家羡慕的国有银行。
多年的工作经历,我见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如今的我,已经储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积累了大量的金融圈人脉,也练就了优秀的业务技能。所以,我越来越意识到,金融世界那么大,或许是时候该出去闯一闯,做一些新的尝试了,于是,我辞职了。
可能有很多人会说:“你已经是支行的行长了,权利已经很大了,这么有前途的工作不做,轻易离职不值得。”可是,我想说的是,银行行长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简单,也有很多的辛酸和无奈。
就拿行长的审批权来说吧,以前支行行长们的多项业务审批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权利还是蛮大的。可是,近年来由于业绩压力加大,银行风险敞口逐渐下降,贷款业务逐渐增多,随之带来的不良贷款也逐渐攀升。为了严控风险,分行将很多业务审批权都上收了,很多客户的贷款业务都因为风控收紧无法获批而流标了。
与此同时,又由于总行对经费报销制度进行了改革,支行行长的经费审批权也被上收,而且客户招待费用的报销额度和报销流程都变得越来越严,预先垫付的费用没有半年都很难完全报完。行长们的审批权力大大缩小,压力和困惑也随之不断升高。
然而,权力的缩小只是行长们无奈的一个方面,更加郁闷的是考核制度的缺陷可能会导致行长们一年的成绩“功亏一篑”。
有一年我新调入一家银行担任支行行长,通过一年的拼搏和努力,好不容易和团队成员一同超额完成了支行的各项业绩指标,到年终考核之时,原本还盼望着可以凭借一年的成绩获得分行的认可和奖励。
可是,就在我任职期间,上一任行长两年前发放的一笔贷款爆发了不良,几乎所有晋升的可能都已经没有了,甚至连奖金也要被扣一半。此时的我,只有深深的无奈和悲伤,因为我没有任何补救的办法。
而与我有相同经历的一位朋友,更感到无奈。他是一名业务能力极强的支行行长,在他任职期间,曾将一个在该地区 100 多家支行中业绩排名为倒数第 5 的支行,只用一年就带成了该区第 8 名。可是,当分行欲将其调任零售部副主任之时,审核发现其所带支行有一笔不良贷款,该贷款合同的审批和签字没有一个名字是他的,但是他却要因这笔不良业务的爆发而降成支行副行长。个中的辛酸和无奈可见一斑。
如今的我,终于再也不用为支行上一年未完成而叠加或新增 30% 的业绩任务而发愁了;再也不用因为担心支行业绩任务过重而失眠了;再也不用每天起早贪黑,甚至晚上 8:30之前都不能回家而自责了;再也不用因为轻微脂肪肝、尿酸升高、心肌酶指数不正常等各项身体机能问题而担心了。因为我的工作时间开始变得可以由自己支配了。
接下来,我要和我的合伙人一起去组建一家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主营担保、保理、不良债等业务。
在这里,我可以自如地面对自己的客户,不用再去在乎条条框框的限制,不用再面对严格的审批程序,也不用再束手束脚地去营销他们。我可以自如地去控制客户的风险,自由地决定自己需要完成多少营销任务。而这正是我向往的工作状态。
未来,我打算将我们的产品精准投放于拥有高净值资产的客户,客户数量不用太多,只要这些高净值客户投资的资产总量足够达标营业计划即可。例如,我们的目标客群数量为 30 个客户,如果每个客户的平均投资额能保证在 300 万左右,我就能实现 1 亿的业绩量了。这 30 个客户管理起来既轻松又舒服。这种业务模式和传统银行的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预见,这种业务发展模式也将成为未来业务模式的一种创新趋势。
既然如此,不如趁我们还算年轻,还不至于面对被银行主动淘汰的尴尬时,提前离开,愉快地决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