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当年'长期持股 必有后报'的承诺没有落空
中财网| 2016-08-12 16:57:03

华生独家回应ST海洋与闽福发旧事

万科股权之争持续已有大半年,万科独董华生在《上海证券报》发表的文章将华生本人推向风口浪尖。而15年前的ST海洋和闽福发,也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网上有人发文称,这位以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为旗帜的卫士,在历史上曾经以23个跌停板血洗ST海洋的中小股东,也曾使另一家上市公司闽福发的股东大受其害。

2016年7月21日下午,媒体特约记者在北京北四环华生常去的办公室见到他本人。当天下午,华生向记者讲了自己和ST海洋与闽福发的历史关联:"当时我还是中年气盛,收购这个企业,帮着还债作担保,结果几乎全军覆没。"事过16年,华生虽然说得平静,但仍可窥见他心中的波澜。

冒进的重组

ST海洋2000年度报告显示,2000年8月,华生带领福州牛津--剑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缘于原在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留学人员组建,以下简称牛津剑桥)收购厦门海洋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ST海洋)31339000股,成为ST海洋第一大股东。随即,牛津剑桥的全部股份就被用于ST海洋的银行借款做质押。根据《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10月15日的报道,牛津剑桥此次收购花费3456.69万元。同时依据ST海洋2001年年报,2001年2月西安飞天将其21661355股全部转让给北京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清华科技),清华科技成为ST海洋第二大股东,股份占比13.80%。

"2000年收购ST海洋,当时这个公司原来的领导被抓起来了,他们把企业搞垮了,还欠了很多债。我们用好几千万把股权收购过来,又做了一大堆担保。"华生告诉记者。

股市方面,2000年8月4日,也就是牛津剑桥入主ST海洋当天,ST海洋收盘价12.95元。当时沪深股市正值一波牛市,牛津剑桥的收购题材刺激了ST海洋的股价上涨。

牛津剑桥收购ST海洋,花费不少。《时代财富》2002年9月报道,牛津剑桥先是打入7600多万现金用于ST海洋支付员工和银行债务偿还,之后又打入1000多万用于支付ST海洋的银行欠款利息,同时为ST海洋提供7600多万的担保。牛津剑桥堪称"还债机器",不断投钱的同时,是ST海洋的重大资产重组征程。

ST海洋2000年年报显示,当时ST海洋全资附属企业和控股子公司经营状况和业绩非常糟糕,5家公司全部亏损,亏损总额达到4500多万。到2000年中期,公司财务状况已严重恶化(原控股股东及其所属企业累计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高达2.7亿,整个公司直接负债4亿多,对外担保1.6亿),企业全面亏损、资金严重短缺,连日常的费用和职工工资都无法正常发放。对于应收款项和担保事项,新晋公司控股股东牛津剑桥均承诺帮助解决。

ST海洋的担保隐患重重。2000年年报显示,ST海洋对于4896万元的担保全额预计了或有损失。而对于其它担保,大部分是为厦门九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后来也下市)的借款提供担保,种种原因此时董事会决定不预计或有损失。但是,ST海洋2001年年报显示,该年未分配利润增加-5.0575亿元,主要是对应收款项大幅计提坏账准备,对担保确认巨额的预计负债。这也是该公司净利润为负的第三年。

随着自告奋勇的牛津剑桥被拖入债务泥潭,华生显然已经进退维谷。无奈之下,他引进了清华科技进行新的产业布局。

"正好有人介绍清华科技,他们在当地的软件园也有项目,后来就问清华科技能不能接手。"华生告诉记者,正在为ST海洋重组焦头烂额的他找来了清华科技,借助清华科技的实力完成资产重组。

接手ST海洋半年,"我们的几个亿全都赔在里面了,还有很多隐性担保都出来了。他给别人担保,我们给他担保,就都变成我们的了。我们全军覆没,主要是因为给ST海洋接债务做担保,连牛津剑桥在闽福发(福建省福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闽福发")大股东股权也被质押冻结了。"回想起当年盲目冒进的资产重组,华生依旧心有余悸。

转手清华

ST海洋2001年3月13日公告显示, ST海洋将其所持有的厦门海洋华顺集团95%的股权、厦门宝洋贸易有限公司70%的股权、厦门新东海贸易有限公司90%的股权全部转让给牛津剑桥,转让金额7753万元。同样,这三家公司在2000年的净利润均为负值。

公告称,通过此次交易,ST海洋净剥离资产4.1亿余元、负债2.7亿余元。交易完成之后,ST海洋的负债总额下降为2.4亿余元。ST海洋公司董事会决定将交易所得现金全部用于改善公司财务结构和购买优质资产。

就在该交易完成一个月之后,ST海洋第一大股东易主,清华科技成为第一大股东,ST海洋进入清华科技时代。2001年4月27日《中国证券报》发文认为,这一系列的资产重组为清华入主创造了条件。

"我们已经花了那么多钱,窟窿不是那么大了,问清华科技园能不能接手,他们先当了二股东,我们是大股东。我们的股权已经质押给银行了,不能转给清华科技,就把我们的所有权益包括表决权不可撤销的都委托给清华科技。双方签了协议,发了公告,我们一无所有后全部退出,走的时候真是不堪回首。"华生告诉记者。

2001年4月27日ST海洋公告显示,在前一天,牛津剑桥和清华科技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书》。牛津剑桥将法人股中的23874910股(占总股本的15.21%)转让给清华科技,这时清华科技持股29%,坐实第一大股东的位置。而牛津剑桥仅剩下4.75%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但由于牛津剑桥所持有的股份已经用于向农业银行[1.27% 资金 研报]厦门市厦港支行的借款质押,因质押尚未解除,所以该次转让当时未能完成过户手续。

同期公告显示,ST海洋增补梅萌、徐井宏、邰志强三人为公司董事。新一届董事会成员由9 名减为7名,来自牛津剑桥方面的原6位董事除华生留任协助处理担保债务外全部辞职,清华科技将在原有委派三位董事的基础上新增三位董事,至此,清华系全面主导ST海洋。

2001年5月29日,ST海洋发布的《清华科技园入主ST海洋后认为:ST海洋好转得比预期快》公告提到,ST海洋股东大会宣布了"牛津剑桥时代"的正式结束,清华科技园时代开始,从董事会到经营班子,清华科技园已全面接手了这家公司。董秘邰冶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外部与债权人的关系在进一步缓和中,以前经常出现的出现的查封公司账户的状况在减少,ST海洋已度过了最困难时期,预计半年后ST海洋将会有一个根本性好转。

2001年11月29日ST海洋发布公告,牛津剑桥在和清华科技进行协商之后,2001年11月份签订了《股份托管协议》和《股份质押合同》,宣告了牛津剑桥痕迹的最后消失。

仲裁、跌停与退市

2001年5月份开始,清华科技主导的ST海洋进行了一番资产重组。

ST海洋2001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于2001年7月分别出资900万元、80万元、900万元成立了北京清华同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华同仁)、北京启迪纵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迪纵横)和上海清华科睿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华科睿),ST海洋分别持股60%、80%和84%。ST海洋还投资深圳清华旺农生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华旺农),并持股60%;拟收购北京金洪恩电脑公司(以下简称金洪恩电脑)58%股权等。

重组效果立竿见影。2001年三季报显示,ST海洋的主营业务收入为724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953%;主营利润也由上年同期的6万元增加到201万元。ST海洋认为"新投资的北京清华同仁科技有限公司已运转正常、且营业额较大"。

谁也没料到,刚刚经营出现起色的ST海洋,却再次面临风云变化,这一次,将ST海洋带入深渊。

2001年12月20日,ST海洋发布公告,称ST海洋接到大连仲裁委员会裁决书,因6200万元短期贷款逾期未还,裁定ST海洋将所质押的共6家公司的股份以现值计归还。6家公司的易主,使ST海洋失去全部业务,公司将变成空壳。

ST海洋股价的走势也与清华科技的入主资产注入如影随形。2001年3月12日ST海洋的股价为15.97元,4月11日上涨至17.96元。而深证成指[1.08%]从2001年2月22日的4352.40点上涨到4月16日的5074.78点,ST海洋的股价在7月20日还上涨至19.58元,但随着深证成指迎来长期跌势。ST海洋的股价也开始下跌。不过总起来看清华科技主导的ST海洋的股价还是很强,股价在2001年8月中旬、10月中旬和11月底创出小高峰。而在2001年12月中旬开始,ST海洋的股价便一路狂跌,从2001年12月12日的10.06元跌至2002年1月29日的2.66元。所谓23个跌停板,应当指的就是这一段。

2003年8月9日,《泉州晚报》发文《ST海洋退市疑点》提及,6200万元的借款不是陈年旧账,而是清华科技园入主后的新债。中证咨讯徐辉分析认为,如果走法院的渠道解决借款纠纷,初审、二审等程序拖延时间较长,选择仲裁将节省大量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做可以使ST海洋迅速将几家公司的股权脱离出去,而不是纳入自身的经营范围。作为优质资产注入的高科技公司轻易易主,ST海洋董事会却未采取其他措施进行补救或采取进一步的动作。这几家公司质押给华信信托之后,很快被启迪控股相继买回,而启迪控股是清华科技之下的一家公司。

随后,据ST海洋2002年中报披示,"由于经营环境的限制,公司在报告期内经营全部停顿,无法取得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从2001年第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均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长"到2002年年中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零,至此ST海洋的资产重组宣告失败。在清华科技园入主一年后,ST海洋被暂停上市,9月因放弃向交易所提交恢复上市的申请而被终止上市。据《泉州晚报》《ST海洋退市疑点》一文报道,"因已经注入ST海洋的优质资源,也被巧妙收回",故2002年7月18日,在ST海洋上损失惨重的228名股东还联名发表了给清华时任校长的申诉信。后来亦有人认为,清华科技仅仅为只剩两三亿负债就放弃了ST海洋的重组,丢弃了这个至少价值几十亿的壳,是过于短视的表现。

据记者采访华生时问道:"ST海洋重组很明显你也是受害者,而且后来跌停与你毫无关系,你为什么不出来详细解释呢?"华生回答说:"这件事当时是很清楚的。媒体也都有报道。没想到十多年后这次万科之争有人把它栽到我头上。我不去正面反驳,一是我特别反感那种不论是非、专门攻击个人的文化陋习,不想入套。二是我也不想事过这么多年因为说清自己的问题再去牵扯和指责别人。我相信一切事情自有公论。况且ST海洋对我也是一个惨痛的教训。轻率盲目、麻痹轻敌,结果导致惨败。可谓我海归创业后的滑铁卢,陈年伤疤,不愿触动。这对我后来回归学术研究也有一定影响。"

闽福发的牵连影响

据记者,1999年4月,他带着牛津剑桥花了1.57个亿入股闽福发,持股数3660.4529万股,持股比例29.9%,成为第一大股东。闽福发1999年年报显示,在1999年闽福发控股股东福州市财政局和牛津剑桥签订《股份转让合同书》。随即华生被选为闽福发董事,后来任董事长。

"我在商场上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为了救ST海洋,把自己全都赔进去了,还连累了闽福发,我们在闽福发的股权也因借债担保而质押冻结。"华生表示。

牛津剑桥入股闽福发之后的第一次股东大会上,华生说过一些令人难忘的话。"我没有办法保证股东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都赚钱,但我们是认认真真做企业的,我相信福发的股票'长期持有,必有后报'",华生对记者说,他当时最大的痛苦是,如果闽福发也因此垮了,他给大家的承诺就变成谎言了。

闽福发2001年年报显示,2001年8月15日,华生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总经理职务。同年11月23日董事会会议上,同意华生因工作关系需要辞去公司董事、董事长职务。2001年下半年,正值股市进入漫漫熊市的开始,控股股东的困境,也进一步拖累了闽福发的股价表现。从这一点看,网上抨击华生有负于闽福发中小股东的文章,逻辑还需推敲,依据值得质疑。

"那一段确实是我海归回国经商最困难的时候,大股东牛津剑桥在ST海洋被拖垮了,连在闽福发的股份都拿去质押了。后来没有办法,找我的同学朋友的企业福建国力民生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花很大代价来接盘。其后直到今年年初,国力民生一直是闽福发的第一大股东。"华生表示。

不过,新大股东对他有个要求,要他继续担任闽福发旗下核心子公司重庆金美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长,重庆金美正是华生在1999年下半年主导的投资收购项目。这也是闽福发这家夕阳西下的老机械企业唯一有点希望的产业。闽福发的历年年报显示,华生一直担任金美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直至今年4月20日。

华生告诉记者,重庆金美当时成立不是很久,但属于一家做军工产品的企业,被闽福发收购之后成为其核心子公司。"他们希望我依旧做这家公司(重庆金美)的董事长,虽然大股东不做了,董事长也辞去了。我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多少不负我当年收购闽福发时给股东的承诺。重庆金美是我直到今年初唯一担任的一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长。重庆金美的团队和员工也很争气,这十几年来营销和利润都增长了十几倍。"

"开始那些年,我还是在重庆金美费了一些心思,设计了股权等激励机制,调整配备了一个年轻的领导班子,给他们提出了新企业文化:'把企业办成军队,不战则已,战则必胜;把企业办成学校,能者为师,学无止境;把企业办成家庭,友爱温馨,互助共进。'但后来这些年,我一年大约只去一次,主要靠他们自己努力。听说有些干部和员工对我这个董事长也有意见,就是管他们的事太少了,真是有点对不住他们。不过正是由于重庆金美近年来贡献了闽福发绝大部分营销和利润,使得闽福发优异的军工业绩,引来航天科工集团的青睐,在今年被收购重组后正式更名为"航天发展"。到我今年4月20日最后卸任重庆金美的董事长,闽福发的股价复权后在这十多年中也涨了十多倍,目前还在进一步的重组停牌中。我稍感安慰的是,闽福发的表现虽然不能说多突出,至少我当年'长期持股,必有后报'的承诺还算没有落空。"华生如是告诉记者。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