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功:中国经济增长应寻找新的市场空间 百姓消费越来越挑剔
| 2016-08-26 11:21:40

中国经济增长乏力是经济系统转型的必然过程,中国无法在短期内升级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效率,但完全可以借助“新丝绸之路”来重建现代的共同市场,这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助力。

产能过剩是因为老百姓该买的都买了

产能过剩是因为老百姓该买的都买了

中国经济稳增长面临持续压力。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6.7%,全年维持在6.5%以上应该问题不大。但明年中国经济如何,现在大家心里都没有底。据安邦智库(ANBOUND)与国内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交流,现在稳增长对政策部门的压力不断增大,已成为很多部门的中心工作。即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与稳增长的工作紧密挂钩。从趋势来看,稳增长在未来两三年都会是一个能让人从梦中惊醒的问题。

如何找到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呢?如果局限于国内市场和过去的模式,可能很难找到突破。除非国内市场显著扩大和深化,或者出现影响力很大的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进展。但是,系统改革和调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更有突破、也更切合实际的思路。

这个问题有中国自我调整的需要,如供给侧改革的需要,但也有失去发展方向的原因,一定要看到其中的复杂性。市场上经常有人质问,中国的经济增长一会要保增长,一会又要L型,到底要怎样?这种反应还是表明,提问者对中国面临的经济格局、对地缘战略不了解。

分析问题的关键从来都是看假定条件,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乏力这件事情也同样如此。如果中国的改革进行得很快、很顺畅,那么经济效率就会提升,这时国内的市场空间就会相对大起来,一时半会企业和资本还不急于走出去,可能就不急于搞什么共同市场了(“共同市场”是我在研究“新丝绸之路”时提出的概念,详见《从全球文明的高度看“新丝绸之路”》,战略观察,2013年5月14日,总第346期)。但如果中国改革不顺畅,一时半会到位不了,或是不会立刻发生效率改变,这个时候中国不走出去也不行了。因为长期积累的产能就相对过剩了,过剩的资本早就扎堆了,随之而来的麻烦和问题一大堆,都解决不了。这种时候,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就总是在悬崖边上,日子不会好过。

如果不顺利的情况出现,中国应该怎么办?

这种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一个新空间,一片新世界。就好像中国突然多出来几个省,有4亿人口,除了有钱,什么都没有,消费与生产能力都与中国差了档次。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想一想,中国的产能过剩还有吗?资本过剩还有吗?如果找到这么一片新的市场空间,今后日子就可以按照过去的做法进行下去了,其重要意义在于:在大的创新突破和效率提升没有发生时,也能为今后的改革腾出时间和空间!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了几十年,老百姓家里的装备,该有的都有了,消费越来越挑剔,手机都是世界先进水平的了,现在甚至连房子都已变成投资的问题了,而不是解决居住功能的问题了。

因此,中国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本质实际是新空间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中国按照原来的老套路已经走不下去了,如果再搞下去,生产什么都是积压,最后全部变成了债务,压在中国国家和老百姓的头上,如果不幸发生重大的系统性危机,就有让全民财富清零的风险。

到哪里去找这片新的市场空间呢?安邦智库过去数年的研究早已提供了答案——拓展以陆权为基础的“新丝绸之路”,建立起新的共同市场。早在数年前,我在研究“新丝绸之路”时就提出一个问题:“丝绸之路”究竟是一条贸易通道,还是一种原始的经济意义上的共同市场?对于“丝绸之路”,很多研究的出发点和前提都是认为“丝绸之路”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的问题。但我不这么看,从古至今,“丝绸之路”就不仅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而且是中国和亚欧各国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原始的共同市场。在不久前率团到实地考察了“中巴经济走廊”之后,我对共同市场建设有了更多真实的想法和印证。

现在中国重提“新丝绸之路”(官方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就是要在现代重新建设和拓展新的市场空间,更有意义的是,它与海权世界不同的是,在“新丝绸之路”战略所提供的市场空间里,中国可以成为说了算的重要角色。

国家之间的(尤其是大国之间)竞争,从地缘角度就可以理解和解释为争取赢得地理空间,有了这个地理空间,就有了经济空间和市场空间,也就使得所谓的“国家利益”切切实实地落了地。近年来空间经济学在西方变得热起来,不是没有原因的。对于当前处在经济发展十字路口的中国来说,把共同市场空间的拓展上升到战略和政策层面,这对谋划国家利益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本文作者介绍:安邦咨询创始合伙人、首席研究员、博士后导师、著名智库学者、信息分析权威专家。他是“新丝绸之路”的最早研究者,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提倡者,他同时也是中国陆权理论的最早研究者。研究方向主要是基于信息分析的地缘政治战略和城市发展战略。陈功先生长期担任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多所中国大学的教授及博士后导师。)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