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为何引发热议?冯小刚这样说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2016-11-24 12:03:07

记者:您认为这里头最讽刺的点是什么?

冯小刚:中国几千年的人情社会,从人情社会的逻辑出发,李雪莲觉得法院像个骗子。她为什么要找领导呢?这也是人情社会的产物,她认为中国的官管着法院呢。

刘震云对中国社会、中国人的观察有他特别独到的角度,他是在用幽默的方式写困境,这个文学上的反差使作品变得不同寻常。其实看他的这本小说我是觉得处处会心,我捧着这书看的时候,脑子里各种形象全出现了,觉得这可以拍得妙趣横生。

《我不是潘金莲》公映预告

用喜剧的形式包装严肃的思考

记者:如果从艺术的通感上来讲,刘震云小说的一些处理方式跟您之前的一些电影是类似的。虽然有人说您近年来的电影跟之前的贺岁喜剧相比,好像是很不一样了,但其实我觉得您之前在拍喜剧、拍贺岁片的时候,也是在一些幽默的电影语言的包装下进行一些很严肃的思考。

冯小刚:其实《私人订制》里好多就是这样,一个司机非常想当一天官,一个导演特别想媚一次雅……嬉笑里头还是有很多我们想讽刺的东西。

幽默这种东西,大家接受起来比较轻松一点,可是它里面又道出了一些荒唐。刘震云这个小说从头到尾很多细节、很多台词,非常写实,但你会发现它整体有一种荒谬感。就像他说的,一个人在前边儿撒芝麻,一万个人在后边儿捡芝麻。这是一个很写实的故事,这个荒谬感怎么去表现,作为导演我思考了很长时间。所以最后我觉得应该把它拍成一个圆的。

记者:拍成圆画面,我在看电影的时候觉得像是拿着一枚目镜在看一则寓言。

冯小刚:没错。我把它拍成圆的有3个原因:一是从美学的角度上说,这让我觉得多了一种可能性;第二,我觉得从这个形式和这个内容来说,圆的东西会和现实有一种间离感,我希望观众能感到这是说了一个故事;第三,这个故事非常中国,其他地方不太发生这样的故事,南宋时期有一些很典型的团扇绘画,这个故事放在这圆里头讲,实际上有一种中国山水的意境在里面。

记者:您的电影语言、镜头语言始终跟演员或角色保持着一种距离,让观众自己去看,自己去想,这种表现方式是您一直追求的吗?

冯小刚:我的依托当然还是小说。小说提供了这样一个结构和人物关系,我就会按着这个来。

其实我们看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并不是特别理性地说它好看或者不好看,而是特别感性的。看到这个小说的时候我就是觉得它幽默,而这个幽默还不是我们过去看的喜剧那样,要么是欢乐度比较高的、可笑的,要么是港式喜剧、上海滑稽剧那种靠误会法和夸张的表演来搞笑。这个电影的幽默感来自于故事背后的理儿。看完这个电影我会想,这个理儿它怎么是这样的,为什么会这样,这很有意思。

官员不担当就是腐败

记者:这两年的国产喜剧电影明显比前几年多了很多,但还是会觉得看完之后、笑完之后很难再让人思考一些东西,总体来说还是缺少有分量的内核。

冯小刚:《我不是潘金莲》里讲了一个道理,官员不担当就是腐败。电影里这些官员里哪怕有一个认真对待李雪莲这事,都不至于走到这一步,但每个人都想推诿,每个人都想怎么临时去把这事堵一下,出现问题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事对我的乌纱帽有影响”。

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一些官员在办事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会不会受到责难,就是我们说的胆小怕事,其实说到底这种干部就是没担当。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有的干部为了求自保就宁左勿右、宁严勿松,而我认为这是最大的腐败,比贪污还厉害。最大的腐败就是不负责任,而且是用负责任的面目出现的,它的本质是只对自己负责,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是不负责的。我觉得很多领导干部看完这个电影后会有触动、有思考、有启示,担当对于一个干部的重要性,这是这个电影的重要意义。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