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以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经性途径传播,约有三分之一的感染者和病人尚未被发现,至今没有可用于预防的疫苗和治愈性药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十二五”期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发现率增加了68.1%,病死率降低了57%。艾滋病防治工作基本实现既定目标,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但是,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社交新媒体的流行增加了防艾难度。遏制艾滋病,还需推开防控、检测和科研“三重门”。
防控之门:社交新媒介等增加危险性行为干预难度
手机摇一摇,微信聊一聊,一次轻率而“方便”的性行为,暗藏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巨大风险。
记者从中国疾控中心获悉,经性传播已是艾滋病病毒的最主要传播途径。今年1至9月,我国新报告经性传播感染者比例达到94.2%。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分析,从生理角度看,性行为是人类基本生理需求,私密性和隐蔽性强;从社会角度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一夜情”“性交易”等现象增多。而互联网等社交新媒介的广泛使用,增加了易感染艾滋病行为的便捷性、隐蔽性;新型毒品滥用,“毒”“性”交织,加剧了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这些社会因素加大了防控工作难度。
此外,受多种文化思潮影响,一些人的性观念发生改变,婚前性行为、多性伴等现象增多。加之青少年性教育落后,外来务工人员和老年人群业余文化生活单调,不使用安全套等不安全性行为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部分人群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专家建议,切实提高宣传教育针对性,增强全民艾滋病防治意识。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开发适宜的宣传材料。对流动人口、青年学生、老年人等相关高危行为人群加强警示性教育和道德法制教育。
“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开展艾滋病疫情信息交流与警示、感染风险评估、在线咨询等活动,增强全民艾滋病防治意识。”吴尊友说。
“我在临床中发现,还有些感染者‘知行分离’。他们清楚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但是没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赵红心说,“要让大家明白,千万不能心存侥幸。仅仅是一个行为,就可能改变疾病的传播和人的命运。”